該宮為北石文興宮的重要組成部分,主祀“雷、蕭、溫”三府王爺;明清以來,此處皆有送王爺船的習俗,意為禳災驅疫、保境平安,其船可達臺灣以及東南亞等地;臺灣苗栗地方志中有三次泉州王爺船到達該地的記載
順水而興的文興三王府
文興三王府為三開間帶護堂的宮式廟宇
文興三王府由一座大殿、一座拜亭、一座涼亭組成,內祀“雷、蕭、溫”三府王爺,附祀“薛、朱、李、康”四府千歲、七大巡。該宮宮前便是晉江,古時乃古渡口,為歷代歡送王爺神船的地方。海漲潮起,無人駕馭的“王爺船”順洋遠去……
□本報記者 吳拏云/文 陳小陽/圖
三王府興于 宋末元初
清同治八年(1869年)農歷六月初四,一艘木造彩色帆船停泊在了臺灣苗栗縣后龍鄉的淺灘上。這是一艘來自泉州府文興境文興宮(今北石文興宮)的“王爺船”,船內無人,只有神像,皆威儀莊嚴,且為軟身布雕成。艙中備有案桌、牲畜及信件、船牌、甲牌?!爸壑羷t神靈備”,從此,王爺信仰在臺流傳開來。據1983年的臺灣寺廟調查顯示,當時臺灣主祀王爺的寺廟已有689座,占全臺寺廟的九分之一,以臺南縣114座為最多。
光陰荏苒,日月如梭。147年過去了,漂蕩于洋面的王爺船早已被載入臺灣歷史。歷史學家連橫所著的《臺灣通史》稱:“(臺灣各縣)所祀之王爺,自都邑以至郊鄙,山陬海澨,神宇巍峨,水旱必告,靡敢瀆謾。而其廟或曰王公,或曰大人,或曰千歲,神像俱雄而毅……”不難看出,“王爺”已經在臺灣人的內心深處鑄模成型,成為臺灣民間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。王爺船為何有如此魅力?文興三王府又為何要將王爺船送出?帶著這樣的疑問,本報記者前往泉州北石文興宮的文興三王府一探究竟。
據北石文興宮董事會秘書長陳川介紹,北石文興宮古時隸屬泉州府涂門外三十六都文興勝境,今為泉郡北石帝君行宮、泉郡文興三王府、文興古碼頭及宋船遺址的統稱。其中,文興碼頭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泉郡北石帝君行宮、泉郡文興三王府為泉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文興三王府俗稱“阿爺宮”,今矗立在泉州市豐澤區東海街道法石社區豐海路邊,坐北向南,枕山襟海。據說,文興三王府緣起宋末元初之世,系南宋泉州節度使蒲秀庚為迎接元軍入城,鋪石路后倡建,宮迄今已有700余年歷史。
據陳川介紹,文興三王府正殿奉祀“雷、蕭、溫”三府王爺,附祀“薛、朱、李、康”四府千歲,合稱為“七大巡狩”。文興三王府素有敬獻歡送王爺船遨游地河之習俗。如今,閩南沿海、臺灣各地均有文興三王府分靈之宮宇。而在泉州市區只有文興三王府和富美宮具備送王船的條件。
大殿正龕內祀“雷、蕭、溫”三府王爺神像
司瘟驅疫的“王爺”們
近觀文興三王府,其為三開間帶護堂的宮式廟宇,也是單檐硬山式屋頂加燕尾脊,并以穿斗式木構件作承重結構,大殿內有11個步架的空間。大殿的楣梁上掛著“三府王爺七大巡祖庭”匾額,凸顯了文興三王府在王爺信仰中的地位。大殿正龕內奉祀“雷、蕭、溫”三府王爺神像,龕上另有一“文興三王府”彩金匾一方。大殿左側列祀文興宮三夫人,右側附祀文興宮文貴爺。大殿中有石柱聯:“察往生殺靈周萬變,禍淫福善法奉三興”。宮門繪畫二尊守門神及閻羅差役,門框柱上有對聯:“唯我情俯察民情一情相貫,順天數下稽人數大數難逃”。大殿左邊護堂內祀有海云宮相公爺,并供奉一個木制的龍頭,壁掛“文興海云宮相公爺靈簽”簽詩;再看右邊護堂,內有木龕,龕內祀著龍王與水守公,在木龕前方,還有一艘木制神船,據介紹這就是“王爺船”的模型。宮門左右兩邊懸掛匾額“德撲而化”與“監察無私”,左匾系臺胞蔡江木敬奉。宮門前另有“慈遍南天昭北石,濟同普月庇文興”“法律千條王有赫,石衢四連道無偏”等石柱聯。
據立于宮外的《泉郡文興三王府碑記》所載,王爺崇拜為泉州古代民間信仰中之一大類別,人們賦予王爺司瘟驅疫、賞善罰惡之職能。泉郡文興三王府為泉郡王爺崇拜之重要道場,該宮王爺威靈顯赫,保境安民。
殿內兩側有二十四司的塑像
臺灣苗栗的 三次重要記載